浏览数量:112 作者:南京市八卦洲中桥中学 发布时间: 2025-04-11 来源:本站
2025年4月9日,江苏省课程基地调研专家组莅临南京市八卦洲中桥中学,对该校“乡村现代农业”劳动课程基地进行专项调研视导。
实地探访:劳动实践成果尽显育人实效
调研伊始,专家组首先走进学校 “乡村现代农业” 劳动课程基地,沉浸式感受劳动教育的鲜活实践。在基地草莓种植区,正值草莓丰收季,学生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摘,他们小心翼翼地挑选成熟的草莓,动作娴熟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,展现出对劳动的热爱与对成果的珍视。
随后,专家组来到基地文创展示区,这里集中陈列了学生创作的各类农业文创品:有用秸秆制作的农具模型、以农作物为灵感的绘画作品、印有基地特色作物图案的帆布袋等。这些文创品不仅充满创意,更融入了学生对农业劳动的理解与思考,生动体现了基地 “劳动 + 美育” 的融合育人理念,引发了专家们的浓厚兴趣,大家不时驻足观赏,与陪同教师交流学生的创作思路。
课堂观摩:劳动课中显学科融合智慧
随后,专家组在行健楼观摩了周玉婵老师执教的劳动课《制作芦丁鸡饲养箱》。课堂上,周老师以 “问题导向” 引导学生思考:如何结合动物生长需求设计饲养箱?如何利用身边材料实现通风、保暖等功能?学生们分组合作,从绘制设计图到切割板材、组装成品,全程动手实践,过程中自然融入数学测量、物理通风原理、生物生长环境等跨学科知识。
这堂生动的劳动课,正是学校 “创真实生活情境,融学科劳动魅力” 理念的缩影。课后,专家们对课程中 “做中学、学中悟” 的设计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其有效实现了劳动技能与学科素养的协同提升。
汇报交流:解析基地建设与育人成效
在会议室,杨静芳校长以《耕创江岛 育见未来》为题,系统汇报了课程基地的建设思路与实践成果。她介绍,基地以 “四区两园一塘一馆一店” 为空间载体,构建了 “必修+选修+特色活动”的劳动课程体系:七年级“生态小农人”、八年级“现代生态养殖”等必修课程夯实劳动基础;“生态手工制作”“农业小创客”等选修课程拓展兴趣特长;而草莓丰收节、劳动文创展等活动,则让劳动教育延伸至生活场景。
汇报中,杨校长重点分享了基地的跨学科实践成果:2024年 1 月,学校承办南京市物理学科“跨学科实践”主题研训活动,以劳动场景为载体破解物理难题;同年6月,《无土栽培综合实践课程》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;朱义华校长的《跨学科视角下的劳动+德育创新课程》更是斩获南京市德育创新课程一等奖。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基地在 “劳动育人” 与 “核心素养提升” 上的深度探索。
分组调研:多维度深挖基地建设细节
汇报后,专家组分为三组开展深入调研。教师组与各学科教师座谈,详细了解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、师资培训机制;学生组与基地实践学生交流,倾听他们在种植、养殖、文创制作中的收获与困惑;课程基地核心团队组则与夏海威、周玉婵等负责人聚焦基地管理——从无土栽培技术的教学应用,到劳动课程的评价体系,再到 “恪勤良品” 文创产品的开发逻辑,进行了细致探讨。
夏海威老师介绍了《丽岛作物志》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,强调课程如何从“技术学习”延伸至“科学探究”;周玉婵老师则分享了劳动名师工作室在跨学科教学设计中的经验,展示了如何让劳动教育渗透至各学科课堂。
专家反馈:肯定特色,指明方向
调研尾声,专家组对基地建设给予充分肯定。专家们认为,中桥中学 “乡村现代农业” 劳动课程基地立足乡村特色,将劳动教育与现代农业、生态文化深度融合,形成了“真实情境、实践导向、跨科融合”的鲜明特色,为初中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。
同时,专家们建议学校进一步深化与小学、职高的衔接和协同合作,让劳动教育在 “知农、爱农、兴农” 的价值引领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调研视导活动接近尾声时,区教育局吴向忠副局长发表总结讲话。他首先代表区教育局对省专家们的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,对各视导学校周密的安排、细致的准备以及师生们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。他提到,此次调研视导不仅是对我市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,更是推动项目提质增效的重要契机,各学校要认真梳理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,结合自身特色持续优化课程体系。同时,他强调区教育局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,进一步统筹协调资源,加强对课程基地建设的指导与支持,按照方案要求做好后续各项工作衔接,确保课程基地建设真正落地见效,为提升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。
此次省级调研视导为中桥中学 “乡村现代农业” 劳动课程基地的发展注入新动力。我校将认真吸纳专家建议,持续优化课程体系,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、连接校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。